重慶晨報記者 聞青 實習生 陳秀石 報道
  10月3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在京舉辦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授予乾祖望等29人“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享受省部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待遇,今年89歲高齡的鄭新,是重慶獲此殊榮的第一名中醫。
  得知獲獎很欣慰
  4個月以前,第二屆國醫大師名單公示的第二天,重慶市中醫院院領導及鄭新的學生們一起來到他家裡,告訴他這個好消息。
  聽到消息後鄭老眯眼一笑:“這跟我們腎病科整個團隊的努力分不開,很欣慰。”
  昨天中午,鄭新坐在家中的紅木椅子上,回憶起從醫的大半生,他一會兒沉思,一會兒感慨。
  說起家裡的“國醫大師”,鄭新的老伴滿是自豪,“前段時間有個小孩子肚子脹水鼓起很大,一直治不好,給他治了之後,現在水也消了,腎也好了。”“以前找他看病的人太多了,全國各地,甚至是澳洲、美國等地的華僑都跑來找他。現在年紀大,不出去看病了,但還是有不少老患者來家裡找他。”
  只希望做名好醫生
  重慶市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理事、重慶市中醫葯學會內科專委會主任、重慶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的成員、河南省仲景國醫大學名譽教授、成都中醫葯大學兼職教授……面對這一長串頭銜,鄭老說他只希望做一名病人眼中的好醫生。
  “我是1949年12月26日來到重慶的。”鄭老說,65年前的這一天,對他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人生轉折點。
  1947年,年方22的河南郟縣人鄭新,考入了河南大學醫學院學西醫。
  1949年,隨著解放大西南的號召,一腔熱血的鄭新在教室里坐不住了,“當時我還在河南醫學院讀大二呢,還是決定參軍。”
  在部隊里,每當看見傷者或疑難雜症患者痛苦不堪,而自己又束手無策,他便捶胸頓足,痛恨自己沒能系統地完成大學學業。
  於是,1954年,鄭新再次考入四川醫學院醫療系,進行了3年的學習。
  要為中醫“抱不平”
  說起從西醫轉學中醫,鄭老的言語里透出一絲不服氣。“中醫的神奇,我是見識過的,很多人都對中醫有誤解,說中醫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治急性病。我要讓大家都知道,中醫慢性病急性病都能治。”
  1953年,鄭新打球手腕扭傷,疼痛難忍,中醫科的醫師只扎了幾根銀針,第二天他的手腕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痊愈了。從此,鄭新對中醫有了濃厚的興趣。
  上世紀80年代,鄭新和黃星垣等人的團隊決定主辦急症學習班,他感慨說:“當時也是為中醫打抱不平,那時很多人喜歡貶低中醫,說我們只能治慢性病。”
  說乾就乾,鄭新所在的團隊一直將這個急症學習班辦了20多期,還受邀到上海、河南、陝西、河北、湖北、遼寧、西安等省市講學,學員遍佈大江南北。
  那時,鄭新他們還研發了一套系統的中醫製劑配方:“清熱解毒針”、“參麥針”、“針液養陰針”、“火把花根片”等,對於外感高熱、感染性休克、心絞痛、心律失常、休克等急症和慢性腎炎等都有顯著的效果。
  回憶起那段風風火火的日子里,鄭老心裡滿是歡喜。
  參麥針從1978年開始研製,在8年漫長的時間里,經過了藥理試驗、動物試驗和用於人體之後,正式投產,至今都還是國家指定的中醫院急症搶救指定藥品之一。
  鄭新很擅長內科的疑難雜病,尤其是腎病、尿毒症、結石病、急症及心臟病等。
  酷愛看書堅持鍛煉
  在鄭老家裡,飯廳的整面牆都被一個大書櫃填滿了,全是各類醫學書籍。
  鄭老常常告誡自己的學生:“作為醫生,一定要不斷地學習,不要固步自封。要總結經驗,吸收新的知識用於臨床實踐,再總結然後再實踐,如此循環往複。”
  鄭老不僅藏書頗豐,還自費訂閱了各種醫學期刊仔細研讀。如今雖年近9旬,他卻依然每天手不釋卷。
  奮戰在醫療工作的一線時,他還不忘閑暇時將臨床經驗和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參編出版了《中醫急症證治》、《中醫急症大成》等醫學專著。
  鄭老說:“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學無止境永不自滿。”每每有新的思考和發現,他還會和其他醫生們一起交流和討論。
  這股子對中醫的痴勁兒,並未隨著退休而消失。
  每天早上鄭新讀完報後,都要到小區花園去打會兒太極。他說:“年紀大了,但還是應該堅持鍛煉。我現在除了聽力不好以外,身體還不錯,哈哈哈…這都是因為我平時的鍛煉和合理飲食。”
  對於鄭老獲評“國醫大師”,市中醫院院長左國慶說,鄭新獲得國醫大師稱號,是重慶中醫界的殊榮,既是對老一代中醫人的肯定和褒獎,也是對新一代中醫人的激勵和鞭策。
  聲音>
  “中醫的神奇,我是見識過的,很多人都對中醫有誤解,說中醫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治急性病。我要讓大家都知道,中醫慢性病急性病都能治。”  (原標題:他用大半輩子證明 急性病慢性病中醫都能治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v38hvib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